首頁 | 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

專業建議

[ 臨床診斷 ]

致病機制

致病機制

疾病初期,狂犬病病毒可由周邊神經侵犯中樞神經,然後再由周邊神經侵犯許多器官。病毒經由傷口或黏膜進入體入之後,會在肌肉細胞繁殖。其後,病毒經由支配肌肉的神經向心式向背神經節 (dorsal ganglion) 與中樞神經散播,主要是經由感覺神經移動。暴露後治療的效果可能在阻止肌肉內病毒侵入神經內,如果病毒已經存在神經內,則疫苗與免疫球蛋白可能無效。一旦病毒抵達脊髓,病毒會到處擴散,幾乎所有神經都會被感染。隨後,病毒可從神經擴散到各種器官。口水中的病毒有部分經由神經散播過來,有部分是病毒在唾液腺繁殖的結果。

雖然狂犬病幾乎百分之百致命,但其神經壞死卻很輕微或甚至沒有。其神經傷害機制因此而不明,有人認為是阻斷神經傳導、產生神經毒素、誘發細胞凋亡等。病毒也會引起T淋巴球凋亡,這可能是人體無法控制感染的原因之一。

參考文獻

1. Bassin SL, Rupprecht CE, Bleck TP. Rhabdoviruses. In: Mandell GL, Bennett JE, Dolin R, eds. Mandell, Douglas, and Bennett’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, 7th edition. Philadelphia: Churchill Livingstone, 2010:2249-58.
2.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 (http://www.cdc.gov.tw/search.aspx?f=2).
資料來源:李秉穎台大醫院小兒部